标准详细信息 去购物车结算

【团体标准】 黄伞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2-23
  • T/JSEFA 003-2024
  • 现行
  •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 在线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在线看70000余条国内标准,赠送文本下载次数,单本最低仅合13.3元!还可享标准出版进度查询、定制跟踪推送、标准查新等超多特权!   查看详情>>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

适用范围:

4栽培场地与设施栽培场地应符合NY/T5010的要求。栽培场地应建设在环境洁净、通风良好、水电方便、排水顺畅和交通便利的位置,周围300m以内无畜禽场等污染源,周围有养殖区的应处于养殖区上风区。栽培设施菇房(棚)应具备调控温度、湿度、光线、通气换气、防虫等功能。除设施的主体结构外,菇房(棚)入口处应设置缓冲室,入口处和通风窗口安装40目~60目防虫网;菇房(棚)顶部覆盖棚膜、遮阳网、保温被,棚膜和保温被均安装卷帘机,调控棚膜和棉被的收放,屋顶安装冷风系统和排风扇。5原料要求生产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主辅原料应符合NY5099的规定。主料为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辅料为麦麸、石膏粉、石灰粉等。玉米芯的粒径5mm~8mm。木屑为发酵成熟的阔叶树木屑,粒径1mm~3mm,堆置三个月以上,pH值5.5~6.5,水分含量65%~70%。石灰粉应包装完整无破损,质地均匀,无杂质,pH稳定。6菌种生产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广、性状遗传稳定、抗杂菌污染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液体菌种配方可选择的配方包括但不限于:摇瓶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葡萄糖2%、蛋白胨0.2%、酵母粉0.0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维生素B15mg/L;发酵罐液体培养基配方:豆粉0.3%、葡萄糖2%、蛋白胨0.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维生素B15mg/L、消泡剂0.015%。其中豆粉过100目筛,筛孔直径0.15mm。菌种生产过程及质量要求母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528和NY/T1731的要求。母种质量应符合NY/T1742的要求,液体菌种质量应符合菌丝球白色,滤液棕色,菌球大小均匀、不迅速分层,菌球间液不混浊,菌液有菌种香味,无异味,无杂菌、活力强。7菌棒生产栽培配方各地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可选择以下配方:配方一:棉籽壳80%、麸皮18%、石膏1%、石灰粉1%;配方二:木屑80%、麸皮18%、石膏1%、石灰粉1%;配方三: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8%、石膏1%、石灰粉1%;配方四:玉米芯40%、棉籽壳37%、麸皮20%、石膏1%、石灰粉2%。拌料按照栽培配方进行培养料配制。配制时主料先预湿至含水量达55%左右。将所有辅料放入拌料机内干拌5min,然后加入主料继续搅拌20min,边加水边搅拌至含水量60%~65%,同时用石灰粉将培养料pH值调至7.0~8.0。充分搅拌,拌料时长控制在40min内完成。主料如果含有玉米芯,生产前需用水将玉米芯充分预湿,堆置12h~24h。装袋可采用(17cm~18cm)×35cm×0.005cm规格的聚丙烯折角袋。装袋宜每袋湿料重1300g,袋重误差±50g,高18cm~20cm,中间打18cm×3cm孔穴或预埋18cm×2cm塑料打孔棒。灭菌从拌料到入锅灭菌控制在2h内。121℃~123℃灭菌60min~120min。冷却灭菌后在冷却室冷却至22℃以下即可接种。接种接种前4h~5h开启接种室的消毒杀菌设备,接种前1h关闭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开启空气净化系统换气。液体菌种有人工接种和接种机自动接种两种方式:人工接种:使用接种枪接种,每袋接种量25mL~30mL;接种机自动接种:接种前要对液体自动接种机相关部件、接头等进行消毒处理。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启动接种机,每罐接种前后各测一次接种量,要求每袋接种量平均值在30mL~35mL,菌种宜全部覆盖料面。养菌管理接种后将栽培袋移至培养室,培养室温度20℃~23℃,空气相对湿度60%~7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500ppm~3500ppm,黑暗培养。发菌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挑除污染菌袋。黄伞菌丝长满料袋需40d~45d,菌丝满袋后继续后熟培养约15d~20d,待菌丝由洁白转为微黄,料面有棕褐色菇蕾出现时即可进行出菇管理。8出菇管理8.1.1催蕾期管理黄伞菌丝发育成熟后,开袋后上端菌袋反卷至料面上1cm~2cm,将栽培袋整齐摆放在出菇房(棚)栽培床架上,温度设定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开袋3d~4d后,菌丝变得浓密后进行温差刺激,温度降至8℃~10℃,刺激时间≥12h。菌丝倒伏后,温度设定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00lux~500lux,每天照射时间12h~24h;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00ppm~2500ppm。培养6d~8d直至菇蕾形成。8.1.2幼菇期管理菇蕾形成后,出菇室(棚)温度控制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光照强度300lux~500lux,每天照射时间12h~24h;保持出菇室空气清新,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00ppm。8.1.3成菇期管理子实体长至5cm~6cm时,出菇室(棚)温度控制在16℃~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光照强度增至5001ux~10001ux,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500ppm~1800ppm。9采收采收标准菇蕾形成后10d~14d,菇盖直径1cm~1.5cm、菇柄长度8cm~10cm、内菌幕尚未破裂时,即为最佳采收时机。采收方法采收时佩戴手套,手握紧菌柄基部,旋转拔起。10转潮管理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残余菇脚和枯萎幼菇,搔菌,去除老菌皮露出新料面。出菇室(棚)温度稳定在20℃~25℃,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0%~70%,防止料面干燥;3d~5d后,再按照出菇期管理方法进行下一潮菇的管理。黄伞可出菇3潮~4潮。11病虫害综合防控黄伞养菌阶段常见的杂菌有木霉、青霉、根霉、曲霉、毛霉、链孢霉、酵母菌等真菌及细菌。出菇阶段常见病害有褐腐病、黄斑病和褐斑病等;常见虫害有菇蚊、菇蝇、螨虫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主要防控方法包括:a)及时清除污染菌棒、废弃菌渣,有效减少污染源;b)保持菇房(棚)及周边环境卫生,从根本上减少虫害来源;c)严格进行接种室、养菌室及出菇房(棚)使用前的消毒杀菌工作;d)菇房(棚)各个出入口、通风口安装40目~60目的防虫网,每隔2m加装一片粘虫板,每50m2~100m2安装一台诱虫灯,提前做好防虫害措施;e)出菇结束后的菇房(棚)要进行一次彻底的灭菌杀虫处理。12包装、贮存及运输包装采收后剔出畸形菇,去除菌柄基部的杂质进行包装。包装物应符合GB4806.7的要求,包装应符合NY/T3220的要求。贮存与运输应符合NY/T3220的要求。包装后产品应贮存在冷库内,冷库温度控制在2℃~4℃。冷藏车运输,不应与有霉、有害、有异味物品混装混运。13生产档案应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内容包括菌种生产、菌棒生产、产地环境、栽培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记录。记录项目参见附录A,生产记录档案保留2年以上。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T/JSEFA 003-2024

  • 标准名称:

    黄伞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 英文名称: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24-12-22
  • 实施日期:

    2024-12-22
  • 出版语种: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65.020.20
  • 中标分类号:

关联标准

  • 替代以下标准:

  • 被以下标准替代:

  • 引用标准:

  • 采用标准:

出版信息

  • 页数:

  • 字数:

  • 开本:

其他信息

  • 起草人:

    凡军民、谢春芹、黄小忠、张伟杰、阮思煜、田娟娟、王晴、郁宝锋、王圣、白文强、胡肖
  • 起草单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芯必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菌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镇江市菇满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苏蕈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归口单位:

    江苏省食用菌协会
  • 提出部门:

    江苏省食用菌协会
  • 发布部门:

    江苏省食用菌协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