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快3网下载安装到手机 >>
- 全部标准分类 >>
- 团体标准 >>
- SHLY >>
- T/SHLY 4006-2024 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技术规范
开通会员免费在线看70000余条国内标准,赠送文本下载次数,单本最低仅合13.3元!还可享标准出版进度查询、定制跟踪推送、标准查新等超多特权!  
查看详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的保护要求、维护要求和栖息地管理。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其他类别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1.关于“野生动物”“栖息地”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野生动物”的定义参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第1部分:导则》(GB/T37364.1-2019)中“陆生野生动物”的定义,即“在陆地上繁殖或主要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也包括依靠水体进行繁殖,但其大部分时期仍然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定义参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第1部分:导则》(GB/T37364.1-2019),即“由一定的地理空间、土壤、植物、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构成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2.关于“栖息地保护要求”的说明栖息地保护要求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生态修复、科普宣教、调查评估、形成保护模式、人类活动管理、应急与安全管理7个方面。生态监测方面要求明确监测目标、监测方法、责任主体,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目标物种和生境特征等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其中,生物监测主要针对动植物多样性展开,重点关注目标物种的健康情况、种群数量、雌雄比例、种群分布、取食情况和繁育情况,蛙类、鸟类、昆虫、鱼类、底栖类等动物多样性及植被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等。环境监测主要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内水质、土壤、大气等关键生态因子进行监测。生态修复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上海的发展重心已经从中心城区移向郊区新域,导致郊区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萎缩,趋于片段化或破碎化,以及极小种群物种的局部灭绝或迁走。结合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特点,修复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至关重要。在掌握上海野生动植物本底情况的基础上,应对受损栖息地开展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对原生状态退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采取原生植被保护恢复、水生态功能优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及特定野生动物重引入等措施进行修复,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科普宣教方面,人们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价值的认识往往聚焦在其蕴含的土地经济价值上,而对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够,保护意识总体上有待提升,因而科普宣教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工作中必不可少。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倡导公众参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地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设导览系统和宣教中心等科普设施,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有利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认识和理念的提升。调查评估方面,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机构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掌握和分析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数据,评估和总结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存在风险问题,将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持。重视调查评估结果信息在工作决策中的价值和应用,行之有效的维护建议有利于提升和改进野生动物栖息地运行维护管理现状。形成保护模式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建设和发展是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因此要与城市发展相平衡相适应,妥善处理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更好发挥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人类活动管理方面,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应以保护、恢复、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为目标,不应破坏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应破坏、损毁有关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监测、科普等设施设备。发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行为应及时阻止,或上报有关部门予以协助。应急与安全管理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通常占地面积较大,以林地、绿地和水体居多,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发生野生动物疾病、极小物种逃逸或死亡、外来物种入侵等事件,因而有必要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应急体系,根据不同风险因素类型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响应,及时汇报,做到处置及时有效、记录完整。3.关于“栖息地维护要求”的说明栖息地维护要求主要包括设施保障、基础维护、专项维护3个方面。设施保障主要包括警示物设置、设施设备2个方面。警示物设置要求在专门区域设置专门的保护标识牌和安全警示标识,以提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信息和保障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设施设备方面要求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设置相关的保护、监测、科普等设施设备。其中,保护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围网、栈道、水泵、抽湿机、GPS等;科普设施设备主要包括观测平台、摄像头、监控系统等;科普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标识、标牌、画廊等。基础维护主要包括巡护、生境维护、设施设备维护3个方面。巡护方面要求建立巡护制度,开展日常、夜间及特殊三种类型的巡护,特殊巡护主要应对暴雨、台风、洪水、高潮位等自然灾害或遭受人为损坏的情况,以及目标物种发情期、繁殖期等特定时间。巡护记录明确要求包括目标物种和植被情况、人为干扰或异常情况、围栏步道完好情况、监控设施完好情况、标识标牌情况、巡护人员签名等主要内容。生境维护方面,应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和典型生境特征,定期开展植被管理、水位控制、水质提升等维护措施,按需开展修剪、刈割、病虫害防治、除杂草、入侵生物防控等养护措施。设施设备维护方面,以保障设施完整和进行设备维修为主,通过定期检查野生动物栖息地内的各类设施设备,保证设施设备运行正常,步道无损坏,标识标牌系统外观完整、设置规范、内容正确等。对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做好维修台账记录。专项维护主要包括科研工作、科普宣教、极小种群保护、队伍建设4个方面。科研工作方面,定期定点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研究工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提供科学决策。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开展的科研活动禁止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禁止使用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科研试验。科普宣教方面,以科普场所、科普资料和科普活动为核心,打造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普宣教特色和品牌。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立宣教中心,宣教中心有布展且符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征。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和目标物种、导览系统等,科学编制内容丰富的各类科普读物、课程及音像制品等科普资料。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可结合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重要宣传节点,如“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科普宣教。队伍建设方面要求要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需要,定期开展对巡护人员、科研监测人员、科普教育人员等开展专业培训,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4.关于“栖息地管理”的说明从工作要求、人员要求、档案管理3个方面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的要求。保护生物学的实践表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键之一在于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而栖息地保护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工作要求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过程中需要落实主体责任,组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机构或团队,建立健全维护和监督检查制度,并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全过程管理,合理应用生态监测和调查评估的结果指导维护实践。同时,可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情况,建立补偿激励、责任考核等管理制度,逐步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能动性。人员要求方面,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需要,配备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的人员,2名专职巡护人员,宣教中心应配备1名兼职讲解员。档案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档案,巡护、设施设备、应急处置、监测、宣教、经费使用方面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标准号:
T/SHLY 4006-2024
标准名称:
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技术规范
英文名称: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24-06-22 -
实施日期:
2024-07-01 出版语种:
- 推荐标准
- CBWQA/T 0001-2013 自动定压补水真空脱气机组
- CBWQA/T 0002-2013 螺旋空气分离器
- CMMA/T 1-2015 镁质胶凝材料制品用硫酸镁
- CQJTG/T E02-2021 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 CQJTG/T E03-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CQJTZ/T A05-2024 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
- T/CSGF 025-2023 跳绳
- T/CSIQ 1011-2015 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认证规程 书画类
- T/CSIQ 3002-2015 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验证规程 陶瓷类
- T/CSIQ 3103-2015 陶瓷艺术品内部微观结构测试方法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法
- T/CSIQ 4002-2017 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验证规程 玉器类
- T/CSIQ 72002-2020 湿铺法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 T/CSIQ 8001-2017 企业质量诚信评定准则
- T/CSIQ 8004-2018 运动鞋
- T/CSIQ 8005-2018 背包与手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