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上海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等级划分。本标准对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等级要求进行了规定。(一)术语和定义本章主要对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离子迁移率等进行了规定。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on提出城市森林的概念,随后在美国迅速发展,70~80年代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内,该概念于1989年引入中国,2002年上海最早开展了城市森林的相关实践。参考现有的文献描述,将城市森林定义为城市森林是指市域范围内以树木为主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其主体是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其涵盖范围为市域,包括建成区、近郊区、远郊区;功能定位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城市和人,为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组成成分以树木为主,包括人文与自然环境;发展方向为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著作中,将城市森林定义为城市森林是指市域范围内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人工或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考虑后,将城市森林定义为“城市森林是指市域范围内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协调、为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人工或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参考现有的负氧离子相关标准、观测方法和业界内的统一认识,规定了空气负(氧)离子、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离子迁移率的定义。空气负(氧)离子为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轻离子团的总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离子迁移率大于或等于0.4cm2/(v?s)时的离子数目(N),单位为个每立方厘米[n/cm3]。离子迁移率为离子在单位强度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单位为平方厘米每伏秒[cm2/(v?s)]。(二)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本章对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做了说明。等级浓度划分所依据的负氧离子浓度,是通过上海城市生态站和上海市气候中心共计10个野外观测点的原位式负离子监测仪观测得到,仪器采样口高度为距平稳下垫面1.5米,每30秒记录一次数据,每天24小时不间断记录数据,数据以日期、负离子浓度、温度、湿度为一组,处理后为每小时均值。上海城市公园中9个植物群落的长期监测数据,采用移动式负离子浓度监测仪(佛山云创公司,型号YC-951,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授权产品,检测范围为0-30000个/立方厘米)观测得到,仪器采样口高度为距平稳下垫面1.5米,每30秒记录一次数据,数据以日期、负离子浓度、温度、湿度为一组,处理后为每小时均值;并以原位式负离子监测仪数据为基准进行校对,每次实验前将仪器进行调零接地校准,每三小时进行一次设备检查及数据校验,以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等级中采用的数值为负氧离子每小时均值。空气负离子是指带有负电荷的气体分子和轻离子团。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大部分呈中性含有N2、O2、CO2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气溶胶粒子等,而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包括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离子化空气。至于同等条件下,氧分子将优先于空气中的其他分子获得电子,形成负氧离子。空气负离子对环境卫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能够有效地除尘、除菌、除臭,达到清新空气的效果。空气中的负离子无色无味,能够与污秽空气中带有正电荷的离子发生中和作用,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空气负离子还能有效除去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甲醛、氨等刺激性气体。此外,空气负离子还有消毒灭菌的功效。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对人体新陈代谢活动最适宜范围是每立方厘米数千个到500万个。当人们身处森林、瀑布、海滨环境中,或者是雷电后,就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就是因为在以上情况下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含量很高。空气负离子的寿命存活时间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当空气污染严重时,空气负离子会很快与灰尘、烟雾结合沉降。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空气负离子的寿命也很短仅存活几秒钟。在瀑布和海滨等空气洁净度较高地区附近,空气负离子的寿命会增长到20分钟。在海边、流动的湖畔、山泉、瀑布、山区这些地方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有数万乃至百万个。参考《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著作,世界卫生组织对不同环境下空气负离子等级划分及其含量对人体健康影响,见表1。表1各种环境中空气负离子含量及其与健康的关系环境负离子浓度(个/立方厘米)作用森林、瀑布区100000~500000具有自然痊愈力高山、海边50000~100000杀菌、减少疾病传染郊外、田野5000~50000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菌力都市公园1000~2000维持健康基本需求街道绿化区100~200诱发生理障碍边缘都市住宅封闭区40~50诱发头疼、失眠、神经衰弱、倦怠、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室内冷暖空调房间0~25印发各类生理疾病,如“空调病”症状等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负离子浓度等级划分中,都市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范围为1000≤N<2000,街道绿化区空气负离子浓度范围为100≤N<200。中国气象局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QX/T380-2017)中设置评分规则规定,最低等级为小于100个/立方厘米、最高等级为大于等于1200个/立方厘米,并将空气负离子含量分为Ⅳ级,Ⅰ级≥1200个/立方厘米,500个/立方厘米≤Ⅱ级<1200个/立方厘米,100个/立方厘米≤Ⅲ<500个/立方厘米,0<Ⅳ级<100个/立方厘米。中国林业行业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观测技术规范》(LY/T2586-2016)的分级标准规定,最低等级为小于100个/立方厘米、最高等级为大于等于3000个/立方厘米,并将空气负离子含量分为Ⅵ级,Ⅰ级≥3000个/立方厘米,1200个/立方厘米≤Ⅱ级<3000个/立方厘米,500个/立方厘米≤Ⅲ级<1200个/立方厘米,300个/立方厘米≤Ⅳ级<500个/立方厘米,100个/立方厘米≤Ⅴ级<300个/立方厘米,0≤Ⅵ级<100个/立方厘米(表2)。浙江省地方标准《空气负(氧)离子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DB33/T2226-2019)的分级规定,最低等级为小于100个/立方厘米、最高等级为大于等于2100个/立方厘米,并将空气负离子含量分为Ⅴ级,S级≥2100个/立方厘米,1000个/立方厘米≤Ⅰ级<2100个/立方厘米,500个/立方厘米≤Ⅱ级<1000个/立方厘米,100个/立方厘米≤Ⅲ<500个/立方厘米,Ⅳ级<300个/立方厘米,该标准多聚焦浙江省等森林资源丰富区域。湖北省地方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DB42/T1198-2016)的分级规定,最低等级为小于100个/立方厘米、最高等级为大于等于1500个/立方厘米,并将空气负离子含量分为Ⅴ级,Ⅰ级≥1500个/立方厘米,1000个/立方厘米≤Ⅱ级<1500个/立方厘米,500个/立方厘米≤Ⅲ级<1000个/立方厘米,100个/立方厘米≤Ⅳ<500个/立方厘米,0<Ⅴ级<100个/立方厘米,该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全域。表2空气负离子等级标准QX/T380-2017空气负离子浓度(个/立方厘米)WHO空气负离子浓度(个/立方厘米)LY/T2586-2016空气负离子浓度(个/立方厘米)Ⅰ级N≥1200森林、瀑布区100000≤N<500000Ⅰ级≥3000Ⅱ级500≤N<1200高山、海边50000≤N<100000Ⅱ级1200≤N<3000郊外、田野5000≤N<50000Ⅲ级500≤N<1200Ⅲ级100≤N<500都市公园1000≤N<2000Ⅳ级300≤N<500街道绿化区100≤N<200Ⅴ级100≤N<300Ⅳ级0≤N<100都市住宅封闭区40≤N<50Ⅵ级N<100室内冷暖空调房间0≤N<25与城市建筑和一般生活环境相比,森林环境能产生较丰富的空气负(氧)离子。但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受空气污染、人口密度等因素影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空气负离子含量相对较低。中国气象局标准(QX/T380-2017)和湖北省地方标准(DB43/T1648-2019)聚焦于全域范围,中国林业行业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观测技术规范》(LY/T2586-2016)和浙江省地方标准《空气负(氧)离子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DB33/T2226-2019)聚焦于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不适用于上海超大城市实际。根据研究结果,上海105个点位典型森林资源的负离子浓度在150-2050个/立方厘米之间,其中以800≤N<1200和500≤N<800为主,300≤N<50次之,N≥1200的点位为数不多。春季,达到N≥1200的有5个,占比4.8%;达到800≤N<1200的有56个,占比53.3%;达到500≤N<800的有31个,占比29.5%;达到300≤N<500的有13个,占比12.4%;N<300为0处。夏季,达到N≥1200的仅2个,占比1.9%;达到800≤N<1200的有44个,占比41.9%;达到500≤N<800的有34个,占比32.4%;达到300≤N<500的有19个,占比18.1%;N<300为6个,占比5.7%。秋季,达到N≥1200的仅3个,占比2.9%;达到800≤N<1200的有35个,占比33.3%;达到500≤N<800的有36个,占比34.3%;达到300≤N<500的有17个,占比16.2%;N<300为14个,占比13.3%。冬季,达到N≥1200的仅15个,占比14.3%;达到800≤N<1200的有37个,占比35.2%;达到500≤N<800的有44个,占比41.9%;达到300≤N<500的有8个,占比7.6%;N<300为1个,占比0.9%。见表2。表2105个位点森林空气负离子等级分布情况浓度(n/cm3)数量(个)占比(%)春夏秋冬春夏秋冬N≥1200523154.81.92.914.3800≤N<12005644353753.341.933.335.2500≤N<8003134364429.532.434.341.9300≤N<500131917812.418.116.27.6N<3000614105.713.30.9合计105105105105100100100100根据上述结果,将上海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N≥1200个/立方厘米划定为Ⅰ级,浓度很高,空气很清新,能维持健康基本需求;800≤N<1200个/立方厘米划定为Ⅱ级,浓度高,空气清新,对人体有益;500≤N<800个/立方厘米划定为Ⅲ级,浓度较高,空气较清新,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健康状态;300≤N<500个/立方厘米划定为Ⅳ级,浓度中,空气一般;N<300个/立方厘米划定为Ⅴ级,浓度低,空气不够清新。300个/立方厘米以下基本没有功效,不太适宜康养活动。
本文件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的保护要求、维护要求和栖息地管理。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其他类别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1.关于“野生动物”“栖息地”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野生动物”的定义参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第1部分:导则》(GB/T37364.1-2019)中“陆生野生动物”的定义,即“在陆地上繁殖或主要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也包括依靠水体进行繁殖,但其大部分时期仍然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定义参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第1部分:导则》(GB/T37364.1-2019),即“由一定的地理空间、土壤、植物、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构成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2.关于“栖息地保护要求”的说明栖息地保护要求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生态修复、科普宣教、调查评估、形成保护模式、人类活动管理、应急与安全管理7个方面。生态监测方面要求明确监测目标、监测方法、责任主体,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目标物种和生境特征等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其中,生物监测主要针对动植物多样性展开,重点关注目标物种的健康情况、种群数量、雌雄比例、种群分布、取食情况和繁育情况,蛙类、鸟类、昆虫、鱼类、底栖类等动物多样性及植被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等。环境监测主要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内水质、土壤、大气等关键生态因子进行监测。生态修复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上海的发展重心已经从中心城区移向郊区新域,导致郊区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萎缩,趋于片段化或破碎化,以及极小种群物种的局部灭绝或迁走。结合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特点,修复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至关重要。在掌握上海野生动植物本底情况的基础上,应对受损栖息地开展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对原生状态退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采取原生植被保护恢复、水生态功能优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及特定野生动物重引入等措施进行修复,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科普宣教方面,人们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价值的认识往往聚焦在其蕴含的土地经济价值上,而对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够,保护意识总体上有待提升,因而科普宣教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工作中必不可少。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倡导公众参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地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设导览系统和宣教中心等科普设施,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有利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认识和理念的提升。调查评估方面,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机构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掌握和分析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数据,评估和总结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存在风险问题,将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持。重视调查评估结果信息在工作决策中的价值和应用,行之有效的维护建议有利于提升和改进野生动物栖息地运行维护管理现状。形成保护模式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建设和发展是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因此要与城市发展相平衡相适应,妥善处理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更好发挥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人类活动管理方面,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应以保护、恢复、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为目标,不应破坏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应破坏、损毁有关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监测、科普等设施设备。发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行为应及时阻止,或上报有关部门予以协助。应急与安全管理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通常占地面积较大,以林地、绿地和水体居多,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发生野生动物疾病、极小物种逃逸或死亡、外来物种入侵等事件,因而有必要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应急体系,根据不同风险因素类型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响应,及时汇报,做到处置及时有效、记录完整。3.关于“栖息地维护要求”的说明栖息地维护要求主要包括设施保障、基础维护、专项维护3个方面。设施保障主要包括警示物设置、设施设备2个方面。警示物设置要求在专门区域设置专门的保护标识牌和安全警示标识,以提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信息和保障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设施设备方面要求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设置相关的保护、监测、科普等设施设备。其中,保护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围网、栈道、水泵、抽湿机、GPS等;科普设施设备主要包括观测平台、摄像头、监控系统等;科普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标识、标牌、画廊等。基础维护主要包括巡护、生境维护、设施设备维护3个方面。巡护方面要求建立巡护制度,开展日常、夜间及特殊三种类型的巡护,特殊巡护主要应对暴雨、台风、洪水、高潮位等自然灾害或遭受人为损坏的情况,以及目标物种发情期、繁殖期等特定时间。巡护记录明确要求包括目标物种和植被情况、人为干扰或异常情况、围栏步道完好情况、监控设施完好情况、标识标牌情况、巡护人员签名等主要内容。生境维护方面,应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和典型生境特征,定期开展植被管理、水位控制、水质提升等维护措施,按需开展修剪、刈割、病虫害防治、除杂草、入侵生物防控等养护措施。设施设备维护方面,以保障设施完整和进行设备维修为主,通过定期检查野生动物栖息地内的各类设施设备,保证设施设备运行正常,步道无损坏,标识标牌系统外观完整、设置规范、内容正确等。对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做好维修台账记录。专项维护主要包括科研工作、科普宣教、极小种群保护、队伍建设4个方面。科研工作方面,定期定点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研究工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提供科学决策。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开展的科研活动禁止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禁止使用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科研试验。科普宣教方面,以科普场所、科普资料和科普活动为核心,打造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普宣教特色和品牌。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立宣教中心,宣教中心有布展且符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征。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和目标物种、导览系统等,科学编制内容丰富的各类科普读物、课程及音像制品等科普资料。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可结合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重要宣传节点,如“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科普宣教。队伍建设方面要求要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需要,定期开展对巡护人员、科研监测人员、科普教育人员等开展专业培训,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4.关于“栖息地管理”的说明从工作要求、人员要求、档案管理3个方面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的要求。保护生物学的实践表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键之一在于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而栖息地保护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工作要求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过程中需要落实主体责任,组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机构或团队,建立健全维护和监督检查制度,并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全过程管理,合理应用生态监测和调查评估的结果指导维护实践。同时,可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情况,建立补偿激励、责任考核等管理制度,逐步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能动性。人员要求方面,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需要,配备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的人员,2名专职巡护人员,宣教中心应配备1名兼职讲解员。档案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档案,巡护、设施设备、应急处置、监测、宣教、经费使用方面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研制过程中,本标注标准主要参考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41867《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术语》、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样本交换格式》、LY/T2930《林业数据样本采集标准规范》等文件。主要指标说明如下:1.建设内容主要提出了影像数据样本库的建设框架,主要包括确定需求、建立数据样本库、管理数据样本库3个部分。确定需求部分主要包括3个部分:数据样本分类、数据样本采集和数据样本标注的内容,并分别规定其规范原则。数据样本分类主要由监管部门的实际需求决定,同时考虑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基本原理与算法5轮迭代成果,将数据样本按分类原则进行梳理,并根据具体工作场景进行分类内容划分;数据样本采集部分总结了不同季节、地域与方式的采集经验,包括采集的前期准备、数据样本类型、采集方法、元数据相关信息记录以及采集的数据样本格式;数据样本的标注则主要根据深度学习算法原理及实际算法模型训练与迭代经验,规范了数据标注基本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并分别对标注角色、工具、对象、质量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把控数据标注质量,提高模型训练精度上限。建立数据样本库主要包括建立影像数据样本库、标签数据样本库以及元数据库,并分别包含其本身的数据样本描述;管理数据样本库主要包括数据样本扩充、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和下载六个部分。2.工作流程对人工智能识别林长制巡查的影像数据样本库建设流程进行了步骤制定,其主要包含以下7个步骤:场景类型划分及标准制定、数据样本采集、影像数据样本检查、数据样本标注、标注数据样本质检、数据样本入库和数据样本库管理和维护。3.数据样本类别与组织明确了数据样本的内容组织,其中数据样本内容主要分为影像数据样本、标签数据样本、文档数据以及元数据;数据样本组织部分规范了其样本组织原则和方式;4.数据样本处理规定了数据样本处理的流程以及相应规则,主要包含数据样本质检、数据样本修改和数据样本复核。5.数据样本入库规定了数据样本准备材料、数据样本库的命名原则和方法、数据样本库的入库前检查、入库流程以及入库后检查方法。6.质量控制规定了质量控制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数据样本的成果要求和文档类的成果要求。7.建设成果规定了建设成果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数据样本成果主要指影像数据样本库、标签数据样本库和元数据库;成果文档主要包括建库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8.数据样本安全规定了数据样本库的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含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指定安全目标和策略以及制定数据样本库安全工作流程。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YH-18微生物菌肥在长三角地区的桃园施用,包括肥料要求,以及菌肥在桃园内的施用原则、施用条件、肥料稀释、施用方法、施用量和肥料储存。(一)肥料稀释菌肥稀释需要在桶装菌肥“开盖前,原液先摇匀,避免底部沉淀,稀释时,应边均匀搅拌边加水。”,主要是菌液极易沉淀,生产实践时需根据这一特性在施用前摇匀,并在稀释时边搅拌边加水,以避免配成的菌肥施用液浓度不达标。(二)施用方法和施用量根据《YH-18抗病促生微生物菌剂在桃树上的应用与示范》科研项目中不同施用方法和施用量对桃树生长势(地径、株高、冠幅等)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综合最佳生长势和果实品质指标,作为标准文件中的施肥方法和施用量的要求。
在研制过程中,本标注标准主要参考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41867《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术语》、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样本交换格式》、LY/T2930《林业数据样本采集标准规范》等文件。主要指标说明如下:1.建设内容主要提出了影像数据样本库的建设框架,主要包括确定需求、建立数据样本库、管理数据样本库3个部分。确定需求部分主要包括3个部分:数据样本分类、数据样本采集和数据样本标注的内容,并分别规定其规范原则。数据样本分类主要由监管部门的实际需求决定,同时考虑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基本原理与算法5轮迭代成果,将数据样本按分类原则进行梳理,并根据具体工作场景进行分类内容划分;数据样本采集部分总结了不同季节、地域与方式的采集经验,包括采集的前期准备、数据样本类型、采集方法、元数据相关信息记录以及采集的数据样本格式;数据样本的标注则主要根据深度学习算法原理及实际算法模型训练与迭代经验,规范了数据标注基本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并分别对标注角色、工具、对象、质量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把控数据标注质量,提高模型训练精度上限。建立数据样本库主要包括建立影像数据样本库、标签数据样本库以及元数据库,并分别包含其本身的数据样本描述;管理数据样本库主要包括数据样本扩充、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和下载六个部分。2.工作流程对人工智能识别林长制巡查的影像数据样本库建设流程进行了步骤制定,其主要包含以下7个步骤:场景类型划分及标准制定、数据样本采集、影像数据样本检查、数据样本标注、标注数据样本质检、数据样本入库和数据样本库管理和维护。3.数据样本类别与组织明确了数据样本的内容组织,其中数据样本内容主要分为影像数据样本、标签数据样本、文档数据以及元数据;数据样本组织部分规范了其样本组织原则和方式;4.数据样本处理规定了数据样本处理的流程以及相应规则,主要包含数据样本质检、数据样本修改和数据样本复核。5.数据样本入库规定了数据样本准备材料、数据样本库的命名原则和方法、数据样本库的入库前检查、入库流程以及入库后检查方法。6.质量控制规定了质量控制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数据样本的成果要求和文档类的成果要求。7.建设成果规定了建设成果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数据样本成果主要指影像数据样本库、标签数据样本库和元数据库;成果文档主要包括建库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8.数据样本安全规定了数据样本库的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含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指定安全目标和策略以及制定数据样本库安全工作流程。
本文件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的保护要求、维护要求、定额要求和栖息地管理。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其他类别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1.关于“野生动物”“栖息地”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野生动物”的定义参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第1部分:导则》(GB/T37364.1-2019)中“陆生野生动物”的定义,即“在陆地上繁殖或主要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也包括依靠水体进行繁殖,但其大部分时期仍然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定义参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第1部分:导则》(GB/T37364.1-2019),即“由一定的地理空间、土壤、植物、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构成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2.关于“栖息地保护要求”的说明栖息地保护要求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生态修复、科普宣教、调查评估、形成保护模式、人类活动管理、应急与安全管理7个方面。生态监测方面要求明确监测目标、监测方法、责任主体,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目标物种和生境特征等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其中,生物监测主要针对动植物多样性展开,重点关注目标物种的健康情况、种群数量、雌雄比例、种群分布、取食情况和繁育情况,蛙类、鸟类、昆虫、鱼类、底栖类等动物多样性及植被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等。环境监测主要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内水质、土壤、大气等关键生态因子进行监测。生态修复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上海的发展重心已经从中心城区移向郊区新域,导致郊区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萎缩,趋于片段化或破碎化,以及极小种群物种的局部灭绝或迁走。结合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特点,修复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至关重要。在掌握上海野生动植物本底情况的基础上,应对受损栖息地开展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对原生状态退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采取原生植被保护恢复、水生态功能优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及特定野生动物重引入等措施进行修复,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科普宣教方面,人们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价值的认识往往聚焦在其蕴含的土地经济价值上,而对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够,保护意识总体上有待提升,因而科普宣教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工作中必不可少。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倡导公众参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地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设导览系统和宣教中心等科普设施,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有利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认识和理念的提升。调查评估方面,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机构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掌握和分析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数据,评估和总结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存在风险问题,将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持。重视调查评估结果信息在工作决策中的价值和应用,行之有效的维护建议有利于提升和改进野生动物栖息地运行维护管理现状。形成保护模式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建设和发展是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因此要与城市发展相平衡相适应,妥善处理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更好发挥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人类活动管理方面,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应以保护、恢复、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为目标,不应破坏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应破坏、损毁有关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监测、科普等设施设备。发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行为应及时阻止,或上报有关部门予以协助。应急与安全管理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通常占地面积较大,以林地、绿地和水体居多,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发生野生动物疾病、极小物种逃逸或死亡、外来物种入侵等事件,因而有必要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应急体系,根据不同风险因素类型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响应,及时汇报,做到处置及时有效、记录完整。3.关于“栖息地维护要求”的说明栖息地维护要求主要包括设施保障、基础维护、专项维护3个方面。设施保障主要包括警示物设置、设施设备2个方面。警示物设置要求在专门区域设置专门的保护标识牌和安全警示标识,以提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信息和保障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设施设备方面要求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设置相关的保护、监测、科普等设施设备。其中,保护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围网、栈道、水泵、抽湿机、GPS等;科普设施设备主要包括观测平台、摄像头、监控系统等;科普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标识、标牌、画廊等。基础维护主要包括巡护、生境维护、设施设备维护3个方面。巡护方面要求建立巡护制度,开展日常、夜间及特殊三种类型的巡护,特殊巡护主要应对暴雨、台风、洪水、高潮位等自然灾害或遭受人为损坏的情况,以及目标物种发情期、繁殖期等特定时间。巡护记录明确要求包括目标物种和植被情况、人为干扰或异常情况、围栏步道完好情况、监控设施完好情况、标识标牌情况、巡护人员签名等主要内容。生境维护方面,应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和典型生境特征,定期开展植被管理、水位控制、水质提升等维护措施,按需开展修剪、刈割、病虫害防治、除杂草、入侵生物防控等养护措施。设施设备维护方面,以保障设施完整和进行设备维修为主,通过定期检查野生动物栖息地内的各类设施设备,保证设施设备运行正常,步道无损坏,标识标牌系统外观完整、设置规范、内容正确等。对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做好维修台账记录。专项维护主要包括科研工作、科普宣教、极小种群保护、队伍建设4个方面。科研工作方面,定期定点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研究工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提供科学决策。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内开展的科研活动禁止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禁止使用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科研试验。科普宣教方面,以科普场所、科普资料和科普活动为核心,打造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普宣教特色和品牌。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立宣教中心,宣教中心有布展且符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征。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和目标物种、导览系统等,科学编制内容丰富的各类科普读物、课程及音像制品等科普资料。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可结合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重要宣传节点,如“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科普宣教。队伍建设方面要求要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需要,定期开展对巡护人员、科研监测人员、科普教育人员等开展专业培训,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4.关于“定额要求”的说明本部分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定额的通用要求,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基础维护和专项维护的定额核算方式和计量规则。基础维护定额主要包括巡护、生境维护、设施设备维护3个方面。巡护方面,日常巡护、夜间巡护和特殊巡护内容和频次与河道养护中路上巡查情况类似,主要参照《上海市河道维修养护定额(2014年)》陆上巡查与监测部分进行核算。生境维护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多以绿地、林地、水体构成,养护以植被和水体为主。绿地养护主要参照《上海市绿地养护概算定额(2010年)》,林地养护主要参照《上海市生态公益林养护定额(2012年)》,水面保洁、沿岸带绿化养护、水生植物养护主要参照《上海市河道维修养护定额(2014年)》。设施设备维护方面,栏杆、木栈道、标牌、围网、监控设施等均属于野生动物栖息地内设置的主要设施设备,维护程度和频率较高,与河道维修养护中的附属设施基本类似,故定额核算主要参照《上海市河道维修养护定额(2014年)》附属设施部分。其中,栏杆、栈道、围网按其基本单位进行维修、油漆等,以保障野生动物栖息地基本安全,五年以内的维修率3%,超过五年的维修率5%。标牌维护应确保外观完整、设置规范、内容清晰,按块进行核算,五年以内的维修率3%,超过五年的维修率4%。监控设施维护主要针对硬件和软件的日常检查、故障维修和更新改造等,按监控系统总价的百分比进行核算,五年以内的维修费为造价的2.85%,超过五年的维修费为造价的4.275%。专项维护定额主要包括科研监测、科普宣教、极小种群保护、人才培养4个方面。科研监测方面,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和目标物种实际情况,确定监测范围、类型和项目,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核算。科普宣教方面,主要根据活动参与人数实际情况进行核算。极小种群保护方面,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目标物种实际情况,支出按存活个体计算,狗獾1000元/头,獐500元/头,扬子鳄100元/头,主要用于目标物种健康管理、繁殖抚育、饲料喂养等。人才培养方面,按照《上海市市级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根据授课老师职称和实际发生的学时进行核算。5.关于“栖息地管理”的说明从工作要求、人员要求、档案管理3个方面规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的要求。保护生物学的实践表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键之一在于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而栖息地保护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工作要求方面,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管理过程中需要落实主体责任,组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机构或团队,建立健全维护和监督检查制度,并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全过程管理,合理应用生态监测和调查评估的结果指导维护实践。同时,可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情况,建立补偿激励、责任考核等管理制度,逐步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能动性。人员要求方面,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需要,配备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的人员,2名专职巡护人员,宣教中心应配备1名兼职讲解员。档案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档案,巡护、设施设备、应急处置、监测、宣教、经费使用方面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