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描述劈草除杂、竹林垦复、立竹结构调整、竹林施肥、竹林节水灌溉、留笋养竹、和号竹等技术措施的基本要求。1.劈草除杂和劈山砍灌主要是砍除毛林内杂灌、藤本和倒伏竹等,以改善林内环境条件;劈草除杂时间一般在杂灌草茂盛、种子未成熟前的7月~8月。2.竹林垦复的时间,一般大年宜在6月~7月或冬季进行,小年宜在5月~7月进行。用挖锄或机械全面深翻林地,挖除竹蔸、树蔸、石块以及老鞭、死鞭、瘦弱鞭,深埋2年~3年生的跳鞭、浅鞭,深度20cm~25cm,一般4年~6年1次。3.立竹结构调整包括立竹密度和年龄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毛竹大径材林的立竹结构一般通过伐竹来调整,宜在秋冬季进行。对于密度明显偏低的地段要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老竹,砍除病虫竹、小径竹、弯曲竹等。防止出现天窗。结构调整完成后,毛竹大径材占比35%以上,竹林密度控制在200~240株/667㎡,Ⅰ度、Ⅱ度、III度、IV度竹比例为4:4:2:0~3:3:3:1。4.竹林施肥采用沟施法、蔸施法或伐桩施肥法,时间一般为5月~8月,肥料以生物有机肥为主。常规密度竹林采用沟施法,即在竹林内沿等高线方向每隔2m~3m挖施肥沟一条长80cm,沟深20cm,宽20cm~30cm以上,施肥后覆土;密度较小地段采用蔸施法,即在立竹基部50cm处的坡上部挖半圆形施肥沟,沟深20cm~30cm,半径15cm左右,施肥后覆土;或结合竹材采伐,打通伐桩节隔,施入150g~200g/篼复合肥,施肥后覆土。5.竹林节水灌溉包括雨水收集器构建、伐桩处理和伐桩储水3个环节。雨水收集器构建是指利用水窖、径流场或天然雨水收集等成熟集水技术,每1333m2(2亩)~2000m2(3亩)毛竹林建设1个100L以上雨水收集器,用于伐桩储水器灌水。其次进行伐桩处理,在毛竹林选择50个/667㎡~60个/667㎡新鲜伐桩,经电钻或钢钎打通节隔处理后作为300ml~700ml不等的储水器。利用收集到的雨水,一般情况下,夏秋季节每20天~25天对伐桩灌水一次,干旱季节10天~15天灌水1次,灌满为止。6.留笋养竹,一般采用合理留养竹笋,适当采挖冬笋。春季合理留养新竹,大年竹林在发笋盛期留新竹70-90株/667㎡;花年竹林在发笋盛期留新竹40-50株/667㎡。应适当采挖浅表的冬笋、浅表的早期春笋和后期春笋,及时挖退笋。7.号竹:一般在秋冬季所发新竹下坡方向竹秆高约1.5m位置上标写成竹年份等信息。
主要为描述退化毛竹林修复技术的原则和竹林生长环境改善、竹林林分结构调整和毛竹林健康维持等修复技术措施的基本要求。1.参考GB/T44351-2024《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和LY/T3317-2022《竹林低碳经营与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了退化毛竹林修复技术的原则。(1)尊重自然,科学修复:根据毛竹林退化程度和退化成因等,科学确定修复措施,增强退化毛竹林修复的针对性,改善退化毛竹林的林分结构,提高毛竹林质量和生产力。(2)目标导向,多效兼顾:根据退化毛竹林现状,合理确定目标林分结构,综合考虑毛竹林的固碳释氧和水土保持等功能,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重效益。2.参考GB/T20391《毛竹林丰产技术》和LY/T3317-2022《竹林低碳经营与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大量的实地外业调查和科研成果,确定了竹林生长环境改善、竹林林分结构调整、施肥技术和毛竹林健康维持等技术措施的要求。(1)竹林生长环境改善a.林下清理:在调整优化阶段,及时清理枯死竹、风倒竹、雪压竹、病虫竹、弱小竹和杂灌等;在结构稳定阶段,采取割灌除草措施,割除的灌草在林内进行块状堆腐处理。b.林地垦复:在调整优化阶段,根据毛竹林退化程度,开展适度的林地垦复,及时清除弱鞭老鞭,促进竹鞭生长和竹笋萌发,每年1次,每次扰动面积不超过50%;在结构稳定阶段,宜选择松土带与保留带轮流作业,每2a1次,每次扰动面积25%~35%;此外,在每次林地垦复活动后要做好记录。(2)竹林林分结构调a.竹材采伐:在调整优化阶段,按照“伐密留疏、伐小留大”的原则,优化毛竹林年龄、径级和空间结构,前期立竹密度调整至120株/亩~150株/亩,后期立竹密度调整至200株/亩~240株/亩;在结构稳定阶段,原则上不伐III度(含)以下竹子,只伐IV度(含)以上竹子,立竹密度保持在200株/亩~240株/亩;伐桩高度不超过地面10cm;采伐时间宜选择在10月至翌年2月进行;此外,在每次采伐活动后要做好记录。b.留笋养竹:控制挖笋对象,按照“挖密留疏、挖弱留强”的原则,挖早期笋、退笋、后期笋,留养新竹在空间上均匀分布。此外,新竹长成后及时进行号竹,记录年份等信息;在调整优化阶段,以出笋盛期留笋养竹为主,留笋数80株/亩~90株/亩;在结构稳定阶段,留足目标留养数量后,可以合理采挖竹笋。(3)施肥技术:根据毛竹林退化程度和土壤养分状况,适量施用竹林专用复合肥(N含量20%左右),促进竹林发笋和培笋,推荐使用缓释肥、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基肥等肥料。因地制宜采取沟施、穴施、蔸施、撒施、伐桩施等方法。在调整优化阶段,宜在5月~8月进行施肥,每年1次;在结构稳定阶段,宜在5月~8月或结合竹林采伐、竹笋采挖等时间进行,每两年1次。此外,在每次施肥活动后要做好记录。(4)毛竹林健康维持:毛竹林健康维持的要求与LY/T3317-2022《竹林低碳经营与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一致。主要为钩梢、火灾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